源磊小知識 | 納米碳酸鈣改性劑的種類
對納米碳酸鈣進行表面改性,不僅可增加碳酸鈣與高聚物的界面親和性,還可定性地吸附在納米碳酸鈣表面,形成電荷排斥作用,使其不易聚合并具有更好的穩定性、潤濕性和分散性。
表面改性的機理在于碳酸鈣內部的結構、成分,以及碳酸鈣表面基團的數量、種類和活性的影響,而表面處理的方式、表面處理劑的種類和活化過程也起到一定的作用。
目前,納米碳酸鈣常用的表面改性劑主要有:偶聯劑類、聚合物、表面活性劑、無機物以及復合使用無機物和有機物等。
表面活性劑
(1)鈦酸酯偶聯劑
鈦酸酯偶聯劑分為單烷氧型、和配位型及螯合型,為了提高其反應的均勻性,需采用惰性溶劑進行溶解和稀釋,然后以噴霧形式加入表面改性機,可以更好地與碳酸鈣顆粒進行分散混合以及表面化學包覆。
鈦酸酯改性效果好,但因其顏色為棕色,改性后會影響產品的白度,且價格貴、可能會危害人體健康。
(2)鋁酸酯偶聯劑
鋁酸酯改性后的碳酸鈣能較好分散于有機介質中,力學性能得到改善,并且能提高產品的物理機械性能和加工性能,在填充塑料等制品中廣泛應用。
鋁酸酯具有顏色淺、無毒、熱分解的溫度高、價格低廉、包裝運輸方便等特點,但易水解、不能用于濕法表面改性工藝。
(3)硼酸酯偶聯劑
硼酸酯偶聯劑具有無毒,抑菌,偶聯功能優異,熱穩定性能好,良好的抗水解能力的優點。因此硼酸酯不僅用于干法表面改性工藝,也可用于濕法改性處理。
(4)脂肪酸(鹽)
利用脂肪酸改性后的納米碳酸鈣分散性變高、與有機高分子材料具有較好相容性。硬脂酸(鹽)是碳酸鈣改性最常用、十分廉價的表面改性劑。
(5)磷酸酯(鹽)和縮合磷脂
用磷酸酯改性的納米碳酸鈣應用于復合材料中,不僅能提高材料的加工性能和機械性能,而且能改善耐酸性和阻燃性。
采用縮合磷酸(偏磷酸或焦磷酸)對碳酸鈣粉體進行表面改性,可克服碳酸鈣粉體耐酸性差、表面pH高等缺點。改性后產品的pH為5.0~8.0(改性前pH為9.0~10.5),難溶于醋酸等弱酸中,耐酸性較好。
(6)季胺鹽類
季胺鹽類是一種陽離子表面活性劑,其分子的一端可以和高分子材料發生交聯,另一端帶正電可以在碳酸鈣表面發生靜電吸附。
(7)反應性單體、活性大分子
反應性單體中帶有不飽和鍵的小分子羧酸能與納米碳酸鈣作用,分散納米碳酸鈣;利用其反應性(不飽和鍵)可與聚烯烴發生接枝,形成接枝物,強化納米碳酸鈣與聚合物間的界面作用。
活性大分子中帶有的大分子能在碳酸鈣表面發生作用,改善其與有機高分子材料間的親和力和分散性。
(8)聚合物
常用的聚合物主要有低聚物、高聚物和水溶性高分子。聚合物可在碳酸鈣表面進行定向吸附,使碳酸鈣具有電荷特性并在碳酸鈣粒子表面形成物理或化學吸附層,增大粒子之間的距離,防止碳酸鈣粒子間粘連團聚,進而改善分散性。
(9)超分散劑
超分散劑主要由溶劑段和錨固段組成,其錨固段一般為極性基團,可以單點錨固或多點錨固的形式緊密結合于顆粒表面;溶劑段極性各異,分別適用于不同極性的聚合物改性。
(10)無機物
無機物改性劑能改善納米碳酸鈣的分散性與耐酸性,常用的主要有偏磷酸(鹽)、多聚磷酸(鹽)、鋁酸(鹽)、明礬、鋇鹽等。
無機電解質吸附在碳酸鈣粒子表面,一方面能提高其表面的電位值并誘發空間位阻效應,產生雙電層靜電排斥作用,因而能改善粒子的分散性;另一方面,由于空間位阻作用使得氫離子無法接觸到內層碳酸鈣粒子,顯著提高其耐酸性。
偶聯劑
偶聯劑中的親水極性基團可以與碳酸鈣表面的羥基等多種基團反應,如與碳酸鈣表面的羥基,形成強大的化學鍵,另一些疏水的非極性基團則可以與高聚物發生化學反應,或物理纏繞,憑借于偶聯劑的單分子層的架橋作用,或將其包裹在碳酸鈣表面,使其顯示出親油性的特征,從而把礦物和生物體兩種差別極大的物質牢固地結合在一起。
目前,納米碳酸鈣表面改性所用的偶聯劑主要有硅烷偶聯劑、鈦酸酯偶聯劑和鋁酸酯偶聯劑。
聚合物改性劑
用聚合物對碳酸鈣表面改性的機理大致有兩種:其一是單體經聚合反應形成極薄的聚合物膜層并吸附于碳酸鈣表面;其二是將溶于某種溶劑的聚合物包覆于碳酸鈣表面,防止溶劑在表面優先形成包膜,通過物理、化學吸附在其表面形成保護層,防止碳酸鈣顆粒團聚結塊,改善其分散性能。
無機物改性劑
呈堿性的碳酸鈣容易在酸性環境中被分解,極大限制了它的應用,為擴大它的應用范圍,常用縮合磷酸、鋁酸鈉、二氧化硅等耐酸性無機物處理碳酸鈣。采用無機電解質分散劑吸附納米碳酸鈣,不僅可顯著增加納米碳酸鈣表面電位的絕對值,產生較強的靜電排斥效應,另外吸附層產生的較強空間排斥效應也會有助于后續與基體的相容。并且無機電解質通過增強填料表面對水的親和程度,從而有效地抑制填料在水中的團聚。
不同改性劑的復配
當使用兩種改性劑進行復配時,就要考慮兩種改性劑的復配比例,使它們對碳酸鈣進行包覆時產生協同作用,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改性效果。